永远跋涉于追求真理的路上

“哲学”一词,究其本意是“爱智慧”,而非寻常所理解的智慧之学。对于自己已得的知识,古希腊人总持有质疑与反思的态度,即苏格拉底所谓“自知其无知是最大的智慧”。他在申辩词中提及,德尔菲神庙的女神曾有言,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自觉才智平平,难负此言,为驳倒神谕,接连拜访了无数因智慧而闻名的人,却屡屡失望而归。这些人无一不徒负盛名,甚至名声愈大,愚蠢愈甚。由此,苏格拉底最终领悟到神谕背后的真正涵义:人的智慧渺如蝼蚁,不值一提。智慧是神的专属品,非凡夫俗子所能轻易企及。真正聪明的人,是像他那样自知其智慧微不足道的人,是执着于追求智慧矻矻穷年的人。人永远不能以真理拥有者自居,只能无限靠近而不能成为神。智慧如同海上看似遥不可及又仿佛近在咫尺的灯塔,用坚定的光芒指引探索者穿透重重迷雾,为了那忽远忽近的目标,永远跋涉于追求真理的路上。

可见,与当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截然不同,古希腊的教育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学习,学习者为真理本身而来,求知若渴,心无旁骛,无关乎知识以外的任何利益,只为追求灵魂的完满。他们学习数学,并非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算数,而在于研究抽象的数本身;学习几何,不是出于对现实物体的测量,而要通过对几何学对象——这种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永恒之物的探索,练习运用自己理性的能力,让灵魂的视力超脱具体事物的桎梏一步步向上看,最终达到灵魂的上升。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没有哲学。这句论断虽失于以偏概全,却也不无道理。比起“爱智之学”,中国更多的是“智慧之学”,仅从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来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仅是大厦之基,而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光所集之处,仍是知识的功用价值。《裴多篇》有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不灭、无生无死的,是一种纯粹知识的状态,只是伴随人的出生与肉体结合后,受激情和欲望的蛊惑而淡忘了曾经的知识。这就是学习的意义所在,通过哲学思考回忆起灵魂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以抵抗物欲的庸俗。

对比今日部分看似愈来愈受重视的所谓教育,其关注焦点完全在于知识获得后的实用价值,通过出售技能性的知识来追求财富与荣誉,填饱自己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对灵魂的关照日渐疏忽。在分数至上的当代教育中,教师神圣的名字光华尽失,从灵魂的引路人沦为现代大工厂的教书匠,把课本上的东西生搬硬套,强行灌输进学生脑子中,并通过无数次的机械训练强化记忆,调整塑形,与流水线上生产统一标准质量产品的工人毫无二致。教育沦为服务业,学生与老师,早已忘记曾经如朝圣者之间那般互敬互爱、相互砥砺的美好关系,而互为工具,各取所需,学生利用教师获取有功利价值的实用知识,教师通过学生赚得劳动报酬,熙熙攘攘,皆是为利奔忙。既失去了古希腊人对灵魂完满的纯粹追求,也把中国古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弃若敝屣,这配不上被称为教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今天的时代,为己者箪食瓢饮,籍籍无闻;为人者沽名钓誉,名利双收。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永远跋涉于追求真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