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应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第一条: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它反映的是在有限的生产要素及技术下,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当我们在其中一个产品上投入较多时,另外一个产品的投入就必定会减少,这就会导致决策者有必要做出对资源调配的取舍。而在进行取舍时,为追求生产更多的某一产品而减少对另一产品的投入导致的减产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当生产技术进步是,所带来的的就是生产边界的移动。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效率的提高使得在生产要素一定时,人们可以付出更少的机会成本去生产另外一件产品,有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甚至可能带来两样产品产出的同时提高。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现实中的体现便是苏联。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可是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看似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下是人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在这里,苏联的领导人将绝大多数生产资料投入到了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结构,在战时或许没什么大碍,可一旦战争结束,在经济结构畸形的情况下,苏联还在执著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曾经苏联的领导人也想要对经济进行改革,但要么不彻底,要么是选错了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红色巨兽还是倒在了自己内部的经济原因上。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解读生产可能性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