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氏崛起与桓温北伐

谯郡龙亢桓氏,根据田余庆推测,祖先是曹魏时沛国桓氏桓范后人。桓范因与曹爽关系密切,在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被诛杀,桓氏陷入低谷。等到桓彝随司马睿南渡后,仍不敢公开其家世背景,其子桓温桓玄亦对祖先世系语焉不详。桓玄称帝后,只设一宗庙祭祀其父桓温,应该就是不想在重视门阀世系的东晋时代显露自身“孤微发迹”的历史。东吴孙权也是如此,称帝后仅设庙祭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桓温父桓彝南渡氏族单势孤,名望不高,但逐步靠个人努力成为东晋朝廷里的名士,后在苏峻之乱中为朝廷死节,为桓温积攒了名声。桓温得以婚配晋康帝公主,成为皇室和庾氏的女婿,因而得到重用。桓温活动前期属于庾氏掌握国政大权,但在庾氏兄弟相继死亡后,桓温成为朝廷各方都认可的人才被任命为荆州、梁州刺史,开始一步步发迹。时在永和年间,朝廷由褚太后临朝听政,名士何冲先为执政,死后会稽王司马昱为执政,褚太后父亲为徐州兖州刺史,桓温为荆州梁州刺史,陈郡谢氏兄弟先后为豫州刺史,王允之王羲之为江州刺史,名士殷浩为扬州刺史,形成一种二十余年皇权与门阀共治的短暂和平局面。当时东晋朝廷盛行谈玄,附庸风雅的所谓名士辈出,不接地气得谈有无言意才性出处,人皆以嗜五石散为癖好,习南华言,浮华相扇,标榜为高,标榜超然物外者颇多,却罕有真正的隐士,伪君子很多。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中提及参与雅集的名士多为此类。这些人溺于玄风,内容空泛,文学诗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士族门阀名士虽以清谈说理为能,废事功,轻武力,但要维持门阀势力却必须依靠武力,因而决定门阀能否持续强大的基础仍在于能否持续涌现善于经世致用的能人。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能成为东晋朝顶级门阀就是因为旗下能人辈出。桓温北伐。桓温担任荆州梁州刺史二十余年,掌握东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永和时代时代最强大的军阀。桓温步步为营,逐步将下游江州豫州也纳入其势力范围,以军势威逼东晋朝廷出兵北伐,在外戚褚氏和名士殷浩北伐失败后进一步将徐州兖州纳入势力范围,从而控制东晋半壁江山。桓温随后举行三次北伐,前两次大获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其威势,第三次虽然失败但仍帮助其达到权力顶峰。桓温后来将治所从上游江陵迁至下游豫州,直接遥控东晋政局,行废立之事。桓温以晋哀帝司马奕同性恋和阳痿没有继承人为由废帝,另立司马昱为简文帝,并希望司马昱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但在谢氏和王氏等门阀士族的劝阻下仅在遗诏中命桓温行诸葛亮和王导为托孤之任。桓温随后亦病重,死前上书要求加九锡,但被谢安和琅琊王氏王彪之、太原王氏王坦之故意拖延至死。桓温死后,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掌握朝政大权。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桓氏崛起与桓温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