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谢氏及北府兵与淝水之战
谢氏在东晋南渡之初并非顶级门阀,被其他门阀所轻视。谢氏崛起始于谢安伯父谢鲲,陈郡谢氏原是儒学世家,谢鲲却改尚玄学,渐入元康玄风,成为当朝名士,江左八达之一。谢鲲曾担任王敦江州长史,还出任过豫章太守,因曾劝阻王敦不要起兵“清君侧”在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没有被追究,反而得到重用。
与王氏一样,谢氏一门子弟众多,且都颇有才气能力。谢鲲之子谢尚能力较强,曾长期担任豫州刺史长达十余年,谢尚堂弟谢奕、谢万之后也相继担任豫州刺史。谢氏在豫州十余年树立了家族威望,谢氏掌控的豫州也成为东晋朝廷和上游权臣桓温之间的缓冲地带。随着桓温势力不断壮大,开始挤压谢氏的活动空间,以谢万北伐失利将其贬为庶人。谢万倒台后,曾经高卧东山的谢安被迫出山承担维护谢氏家族利益的重任,先是在桓温幕府担任司马,之后十余年韬光养晦逐步升迁,力避桓温锋芒,以保全谢氏门户。之后在简文帝病重时成为顾命大臣,与王彪之、王坦之共同扛住桓温压力没有为其加九锡,以拖待变最终把桓温拖死了。桓温死后,其弟桓冲继任荆州梁州刺史,谢安请出太后褚氏临朝听政,制衡桓氏力量。
谢安另一大作为是派遣其侄谢玄前往徐州(京口)、兖州(广陵)组建北府兵,将其兄在豫州时期的旧将刘牢之等猛将纳入麾下,同时招募当地的北方流民充实兵源,成为当时东晋朝廷的劲旅,也成为谢氏掌控朝政的主要依傍。这支北府兵随后将成为与前秦淝水之战的主要作战力量,并在谢氏离开北府后,被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最终成为东晋王朝和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与王敦、庾亮、桓温等权臣不同,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颇有王导之风。谢安不专擅权力,懂得适可而止,知进退。谢安在淝水之战后不久就功成身退,谢玄也在故乡筑始宁别墅。谢氏这种以素退为业的门风也使得其家族声名继续得到延续,长盛不衰。贪恋权位的庾氏和桓氏在晋宋朝代更替后逐渐湮没无闻,而知进退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尽管也逐渐远离权力中心,但门第声望仍然在南朝数个朝代中仍然得以延续,成为旧时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