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功业虽盛后不及贞观渐不克终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问魏徵: “现在朝廷推行的政治,跟以前相比,是好还是坏呢? ”魏徵回答说: “如果就朝廷的恩德和威信而言,现在远方的少数民族都来朝贡,这与贞观初年相比,好了很多。如果说到用仁德和道义潜移默化,让老百姓心悦诚服,那又远远比不上贞观初年。 ”唐太宗听后非常诧异,问: “远方的少数民族前来归顺,应该是朝廷实施仁德的结果。以往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 ”魏徵说: “以前天下没有平定,所以德义之心您不敢忘。不久,天下太平无事了,您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就渐渐滋长起来了。所以现在朝廷的功业虽然兴盛,但终究比不上以前。 ”唐太宗又问: “现在和以前的差别究竟在哪儿呢? ”魏徵说: “贞观初年,陛下惟恐没有人进谏,所以就劝导、鼓励大臣们提意见。三年过后,陛下见有人进言,都能够高兴地接受。可是这一两年来,陛下已经不喜欢有人提意见了,虽然也勉强接受,心里终究不以为然,并且常常面有难色。 ”唐太宗惊讶地问: “是什么事情让你这样说呢? ”魏徵回答: “贞观初年,判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进谏说:‘依照国家的法律他不该被判死刑,滥用酷刑是不应该的。’陛下采纳了孙伏伽的意见,还赐给他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有人不理解地说:‘他进言的事情很一般,而陛下的赏赐却太丰厚了。’陛下你却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人进谏,为了鼓励这种行为,所以厚赏了他。’这是陛下鼓励大臣提意见。徐州司户柳雄对隋代的资产妄加处置,有人告发他,陛下让他自己承认罪行,不承认就要加重处罚。柳雄承认事情属实,但拒不认罪。于是柳雄被判死罪,少卿戴胄上书说依法只应该判处一至三年徒刑。而陛下却说:‘我已经决定了,应该判死刑。’戴胄坚持说:‘陛下既然认为他有罪,就应该把他交给有关大臣依法处置。他的罪还够不上死刑,陛下不应该滥用酷刑。’就这样,陛下坚决要杀他,戴胄也据理力争,争执了四五次,最后陛下才赦免了他。事后陛下对吏部说:‘有这样的大臣为我严格执法,哪还需要担心滥用刑法呢?’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陛下是乐意接受进谏的。前些年,陕西县官皇甫德参上书,触犯了陛下,陛下认为他是在诽谤别人。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臣子的奏书语言不激切,就不会引起陛下的注意,而激切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诽谤他人。陛下虽然事后接受了我的意见,赏给德参丝绸二十段,可是并不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观点。 ”唐太宗听了,感叹地说道: “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只有你能说出这番话。人人都有失去自知之明的时候,你不说,我还认为我对于进谏的态度和过去一样;你一说,我才惊讶我的过失竟这样严重。难得有你这样的大臣,我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早年功业虽盛后不及贞观渐不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