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在于辨贵贱分亲疏裁制万物
周文王排序《易经》,把《乾》《坤》作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下来了。由低至高排列顺序,贵贱也就得以设定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这部经典贬抑诸侯而尊奉周室,即便周王室已然衰微,其记载顺序仍列于诸侯之前,足见孔子对君臣纲常何等重视。若非遭遇夏桀、商纣这般暴君,又恰逢商汤、周武这等明主,民心所向、天命所归以致改朝换代,那么为臣者就当恪守臣道,至死不变。假使微子取代纣王继位,商汤基业便可永续;倘若季札承袭吴国君位,太伯祭祀便能长存。然而此二人宁舍社稷也不僭越君位,正是因礼法纲常不可逾越。所以说:尊崇礼制没有比区分地位更重要的了。礼制,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裁制万物,治理日常事务。若无相应爵位,则难以彰显身份;缺乏车驾服饰等仪制,则无法确立威仪。唯有通过爵位确立称谓,凭借器物区分等级,方能维系尊卑有序,此乃礼法制度之精髓。倘若爵位与仪制尽失,礼法又何以独存?昔日仲叔于奚立下卫国战功,辞谢封邑之赏,反求贵族专属马饰,孔子评断不如增赐封地。盖因爵位仪制不可假借,实乃君主权柄之象征。治国若失其道,社稷必将倾覆。卫君欲请孔子理政,孔子必先正名定位,谓名分不正则民心惶惑。马饰虽为鞍辔小物,孔子却格外珍视;正名虽属政事小节,孔子必首重之。究其根源,一旦名器紊乱,国家纲常便难维系。天下之事莫不由微渐著,圣贤深谋远虑,故能防微杜渐;常人目光短浅,必待积弊深重方图补救。矫治细微过失,事半功倍;挽救重大祸患,力竭难成。《易经》说:“走在霜上,就知道水就要结成冰块了”,《尚书》说:“先王每天处理的政事不计其数”,说的就是这类事情。所以说:区分地位没有比匡正名分更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