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巧舌诓六国称臣献地,惠王薨逝后连横良谋难继
秦惠王派人对楚怀王说,请求用武关之外的土地来交换黔中。楚王说:“我不愿意拿土地交换,只要能得到张仪就愿意献出黔中之地。”张仪听到这件事,请求派他前去。秦惠王说:“楚国只有杀了你才能甘心,你怎么还要去呢?”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只要大王还在,楚国就不敢杀我。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事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说的话,楚王没有不听从的。”于是就前往楚国。楚王把张仪囚禁起来,要杀了他。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宠爱张仪,将用上庸六县和美女赎回他。君王如果重视土地,尊重秦国,必定会宠爱秦国女子而疏远夫人。 ”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诉:“凡是臣子都要为各自的君王考虑。如果现在杀了张仪,秦国肯定大怒。我请求大王将我们母子都迁到江南,而不要成为秦国的鱼肉!”于是楚王就赦免了张仪,而以丰厚的礼遇对待他。张仪劝楚王说:“推行合纵策略,就好比驱赶羊群去对抗猛虎,胜负之势一目了然。如今大王不愿臣服于秦国,倘若秦国胁迫韩国、指使魏国联合攻楚,楚国必将陷入险境。秦国西境拥有巴蜀二郡,能够打造战船、囤积粮草,顺岷江而下,日行五百余里,不出十日即可兵临扞关。一旦扞关告急,其东面各城必将全力防守,届时连黔中、巫郡也将脱离大王的掌控。若秦国调集大军进攻武关,楚国北部疆域必将沦陷。秦军攻楚,楚国存亡危机不出三月,而等待诸侯援军却需半年之久。寄希望于弱国救援,却忽视强秦带来的灭顶之灾,这正是臣为大王深感忧虑之处!若大王能采纳臣的建议,臣愿促成楚秦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永息干戈。”楚王尽管已经得到了张仪,但不舍得割让黔中之地,就答应了张仪。于是张仪又前去韩国,劝说韩王:“韩国地势险峻,百姓大多依山居住,生产的粮食,不是大豆就是麦子,国家的存粮不够两年食用,现有的兵卒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国的甲兵有一百多万。崤山以东的士兵需要全副武装才敢上阵厮杀,而秦国的勇士光着膀子就能冲锋陷阵,左手拎着敌人首级,右手擒获敌军俘虏。秦国派遣孟贲、乌获这样的猛将征讨不愿臣服的小国,简直就像用千钧重物碾压鸟蛋,鸟蛋绝无生还可能。倘若大王继续拒绝臣服秦国,一旦秦国出兵攻占宜阳,扼守成皋要地,大王的国土必将四分五裂。到那时,鸿台的宫阙、桑林的御苑都将不再归大王所有。臣为大王谋划,不如归顺秦国转而讨伐楚国,这样既能转移祸患又能取悦强秦。这实在是再高明不过的计策了!”韩王答应了张仪。
张仪回到秦国向秦王报告,秦王封给他六个城邑,号称武信君。又派他去东方游说齐王,说:“那些主张合纵的谋士,必定对您说:‘齐国有三晋的掩护,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士兵强壮英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无可奈何。’大王以为他说得很对却不曾考虑到现实的情形。如今秦、楚两国互相通婚,成为兄弟之国;韩国把宜阳献给秦国;魏国将河外送给秦国;赵王也去朝见秦王,割让河间来事奉秦国。如果大王不向秦国臣服,秦国将驱使韩、魏两国军队进攻齐国南部地区,发动赵国全国之兵,横渡清河,大军直指博关,到时候临淄、即墨等地就不再是大王的属地了!齐国被攻击的那天,就算再想向秦国臣服,也不太可能了!”齐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张仪从齐国离开,向西游说赵王:“大王统率列国共同抵御秦国,致使秦军整整十五年未能踏出函谷关半步。您的威名远播崤山以东,令我们秦国深感惶恐,不得不整修战甲,打磨兵器,勤勉耕作,囤积粮草,始终怀揣戒惧之心,丝毫不敢懈怠,唯恐大王降罪于我国。如今秦国仰仗大王之力,已成功夺取巴蜀,兼并汉中,围困东西二周,控制白马津渡。尽管秦国地处边陲,但积怨已久。此刻我秦军虽在渑池仅存疲惫之师,仍愿横渡黄河,跨过漳水,进驻番吾,最终与大军会师于邯郸城下。希望用古时甲子会战的形式决一胜负,就像武王征讨殷纣一样。特意先让我来告诉您左右的大臣。如今楚国已与秦国缔结兄弟盟约,韩国和魏国在东方俯首称臣,齐国更是献出了富饶的鱼盐之地,这等于是斩断了赵国的右臂。右臂既断却仍要与人争锋,失去盟友而孤立无援,还妄想安然无恙,这怎么可能呢?当下秦国已调遣三路大军:一路截断午道,命齐军渡过清河,在邯郸以东安营扎寨;一路驻守成皋,驱使韩魏联军在河外设防;一路屯兵渑池,约定四国联军共同讨伐赵国。待赵国被攻陷后,其领土必将被四国瓜分。臣私下为大王谋划,不如亲自与秦王会晤缔结盟约,使两国永结兄弟之谊。”赵王也应允了。张仪又北上到燕国,游说燕王说:“如今赵王已亲赴秦国朝觐,将河间之地献予秦国以示臣服。倘若大王您拒绝归顺秦国,秦军必将兵发云中、九原,迫使赵国进犯燕国,届时易水天险与长城要塞都将不再属于大王!更何况现今齐国、赵国在秦国眼中,不过如同地方郡县,根本不敢擅自兴兵征伐。只要大王现在归顺秦国,便可永绝齐赵两国带来的后顾之忧。”燕王请求献出恒山脚下的五个城邑来向秦国求和。
张仪回国报告,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继位。武王还是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他即了王位,群臣中有许多人说张仪的坏话。诸侯各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之约,再次实施合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