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行乃王道之基,弃诚信惹覆国之祸
荀况论之曰:国家乃是天下权柄与利益之所在。若由德才兼备者执掌,便能获得至高的安宁与尊荣,成为善政的源头。反之若由无德之人掌控,必将招致深重灾祸与负担,即便获得君主之位反不如未曾拥有。待到局势恶化至极,纵使想要退为平民百姓,亦不可得矣。齐湣王与宋康王正是如此前车之鉴。故而治国之君若能践行礼义便可成就王业,秉持诚信即可称霸诸侯,若沉溺权谋诈术则必致覆亡。
治国者若倡导礼义之道,则无人能加害于他。即便通过行不义之举、杀害无辜而夺取天下,真正仁义之士也绝不会为之。君主守护国家的意志坚如磐石。那些共同辅佐朝政者皆为德才兼备之人;依此原则制定的刑律必为良法;君主若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必能确立礼义之风。如此一来,臣民皆能以礼义之道敬仰君主,国家根基自然稳固。根基稳固则国家安定,国家安定则天下太平。正如古语所云:以礼义治国,一日之间即可昭告天下,商汤、周武王便是明证。这正是通过确立礼义而成就王业。
即便德行尚未臻于至善,礼义也未达至完美,但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已然大体完备。赏罚公正严明,赢得天下信赖,令臣僚皆能明晓其关键所在。颁布政令之后,纵使预见利害得失,亦不欺瞒黎民百姓;订立盟约之后,即便洞察成败利钝,也不背弃缔约盟友。如此作为,则军力强盛,城防稳固,令敌国闻风丧胆;国家政令协调一致且清晰明确,使友邦深信不疑。即便是地处偏远的小国,其威望亦能威震四方,春秋五霸的功业正是如此成就。此即所谓确立诚信而成就霸业之道。
治国者若一味追逐功利,既不伸张正义,也不恪守信诺,唯利是图;对内不惜蒙骗百姓谋取蝇头小利,对外敢于欺诈盟国攫取巨额利益。对已有疆土不加治理,却总觊觎他人所有。如此作为,臣民无不以欺诈之心对待君主。上位者欺瞒下位者,下位者蒙骗上位者,终致上下离心离德。这般情势下,敌国必然轻蔑,友邦定生猜疑,终日玩弄权谋之术终使国势日衰,终至覆亡,齐湣王与薛公正是如此结局。彼时他们执掌强盛的齐国,既不弘扬礼义之道,也不修明政治,不以此统一天下,反常年遣使四处游说。故当齐国鼎盛之时,南可攻陷楚国,西能羞辱秦国,北可击败燕国,中原可降服宋国。然待燕赵联军来犯,齐军溃败如摧枯拉朽,齐湣王身死国灭,为天下所耻笑,后世言及奸恶必以其为戒。究其根本,皆因摒弃礼义而专事权谋之故。
以上三件事情,贤明的君主必须慎重抉择,仁人志士必须认真地辨别。善于抉择的人可以制服别人,不善于抉择的人则会被别人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