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论仁义治军之道,斥齐魏秦之兵制弊端
孝成王、临武君说:“对啊。请问王者之兵,用何道术,如何做?”荀况答道:“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君王的才能。明君在位则国泰民安,昏君当道则天下大乱;崇尚礼义则社会安定,废弃礼义则动荡不安。国家安定自然强盛,社会混乱必然衰弱,这是国家兴衰的根本规律。统治者德高望重,臣民才愿意效力;统治者威信不足,就难以调动民众。能够充分动员百姓的国家必然强大,无法调动民力的国家注定衰弱,这是强弱之分的常理。比如齐国崇尚武艺,士兵每斩获一个敌首,就能获得八两黄金的赏赐,即便没有斩获敌首的参战者也能分享奖赏。如果敌人弱小,齐兵还可应付;一旦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兵就会涣然离散了。如同天上的飞鸟,漫天穿行无拘无束,往返无常,这是亡国之军,没有比这种军队更衰弱的了,它与招募一群受雇佣的市井小人去作战相差无几。魏国选拔士兵有严格标准:入选者需全副武装,身着铠甲,能拉开十二石强弓,背负五十支箭,手持长戈,头戴战盔,腰悬利剑,携带三日口粮,一日急行军百里。这些入选士兵可享受全家免税、分配田宅的优待。虽然他们的体力数年后会衰退,但已获得的福利不会被剥夺,即便想改革选拔制度也难以周全。因此魏国虽疆域辽阔,财政收入却必然微薄。这种兵制实为祸国之策。反观秦国:百姓生活困苦,刑罚严苛。君主利用威势迫使民众参军,将其部署于险要地形。战胜则赏,战败则罚。百姓若想改善处境,唯有通过战功。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每斩获五个敌首,即可获得五户奴役权。这种制度既增强了民众战力,又确保了国家长治久安。所以,秦国得以四代相沿不衰,并非侥幸,而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汉语改写版>”由此可见,齐国那些精通技击之术的军队,根本敌不过魏国的正规军;而魏国的士兵,又无法与秦国的精锐之师抗衡;但即便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在齐桓公、晋文公纪律严明的军队面前也不堪一击;而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又远不是商汤、周武王仁义之师的对手。一旦遭遇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就如同以卵击石。究其原因,这些国家培养的士兵都是为了追求封赏和私利,就像雇工出卖劳力换取报酬一般,既不会真心敬爱国君,也不愿为国效死,更谈不上遵守制度、恪守忠义。在诸侯国中,若有哪个国家能真正推行仁义,就必定能够崛起并吞并他国,使其他国家陷入危局。正因如此,其他诸侯国在招募士兵时,都注重威吓欺诈,崇尚功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唯有推崇礼义教化,才能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所以说,用诡计对抗诡计,尚且还有高明与拙劣之分;但若用诡计来对抗团结一致的国家,那就好比用小刀去撼动泰山。正因如此,商汤、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时,只需从容指挥,那些暴虐的国家无不臣服,诛杀夏桀、商纣,就如同处决一个普通百姓那般容易。《尚书·泰誓》中所说的‘独夫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军队齐心一致,就可制服天下;军队团结合作,就可治服邻近敌国。而那些招纳、募选士兵,重视威势诡诈,崇尚功利的士兵,则胜败无常,有时收敛,有时扩张,有时生存,有时灭亡,互为胜负。如此可称为盗贼之兵,君子不会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