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陈兵论器利,文帝筹策御匈奴

当时匈奴好几次侵扰边境,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书谈有关战争的事,他说: “ 《兵法》说:‘有必定打胜仗的将军,没有必定打胜仗的百姓。’由这句话看,安定边境,建立功名,主要靠良将,所以不能不选择良将。

“臣还听说,与敌人在战场上交锋,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占据有利地势,二是士兵经过良好的训练,三是精良的武器。按照《兵法》: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鋋、剑盾等各种兵种和武器,所适用的地形不同,都有各自的长处;如果战场地形对发挥军队和武器的长处不适合,就可能有十个士兵打不过一个士兵的情况出现。军队未经严格选拔,日常操练欠缺,作息管理混乱,行动缺乏协调。进攻时难以形成有效攻势,撤退时队伍涣散难成阵型。前锋已冲锋陷阵,后队仍拖沓散漫,将士不闻金鼓号令,此乃疏于训练之过。如此军队,百人之力不抵十人之功。兵器若不够精良锋利,无异于赤手空拳;铠甲若不坚固完备,犹如袒胸露背;弓弩射程不足,便似短兵相接;箭矢不能中的,等同虚发无箭;即便命中却难穿透,好比箭镞尽失。此皆因将领疏于检视军械所致,这般军队,五人之效难敌一人之力。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听号令,是把统兵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他的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精心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最重要的关键。

“臣又听说:用兵之道,须根据敌我双方国力强弱、疆域大小及战场地势险夷之差异,采取相应策略。弱小国家当以谦卑姿态事奉强国;若实力相当,则应联合其他小国共同抗敌;以夷制夷之策,实为中原王朝应行之计。现今匈奴与中原在军事地理与战术运用上迥然不同:其善于翻山越岭、涉溪渡涧,中原战马难以匹敌;能在险峻地形策马飞驰且精准射箭,中原骑射技艺有所不及;更能忍受风雨侵袭、饥渴煎熬,中原将士耐力稍逊——此皆为匈奴所长。如果在开阔平坦的地形作战时,汉军的轻便战车与精锐骑兵协同出击,便能轻易打乱匈奴军阵;配备强弓硬弩与长柄战戟的汉军,既能远程射击又可远距刺杀,令匈奴的短弓难以招架;身披坚固铠甲、手持利刃的汉军将士,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弓弩手轮番射击,部队按严密编制整体推进,匈奴军队根本无法抵挡;精锐射手以特制箭矢集火攻击,足以击穿匈奴简陋的皮木盾牌;若下马在平地展开白刃战,短兵相接之际,匈奴士兵的机动优势便荡然无存——此乃中原军队所长。综上可见:匈奴仅有三项军事优势,而汉军独占五项长处。陛下今以数十万雄师征讨区区数万匈奴,以兵力对比而论,实乃以十击一的绝对优势。

“尽管如此,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征战终究是凶险之事。故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以将士性命为赌注来决胜负,一旦战败便难以重振国威,待到醒悟已然追悔莫及。圣明的君主制定策略时,必当确保万无一失。现今归顺朝廷的胡人、义渠及各族蛮夷,其部众已达数千之众,他们的饮食习惯与骑射技艺皆与匈奴无异。可赐予他们精制的铠甲、保暖的棉服、强劲的弓箭,再调遣边境各郡训练有素的骑兵,委派那些通晓兵法又深谙异族习俗、善于凝聚人心的将领统率,以天子明令约束调度。若遇险峻地形,便令其冲锋陷阵;若逢开阔平原,则以战车步兵克敌制胜。两支军队互为犄角,各展所长,更兼以多击少,如此方略方能稳操胜券。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晁错陈兵论器利,文帝筹策御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