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痛陈秦戍弊,进献御边迁民策

文帝很赞赏他的意见,赐给晁错一封复信,以表示宠信。 晁错再一次上书说:“臣听闻秦国发兵征讨匈奴与百越,并非为保边境太平、护百姓免遭战祸,实乃暴政贪婪所致,妄图扩张疆土,以致功业未成而天下已乱。况且若兴兵却不察敌军虚实强弱,进攻则恐遭敌俘,驻守则易被敌困。北方胡貉之族,生性耐得严寒;南疆扬粤之民,天生受得酷暑。秦朝戍卒难适异乡水土,守边者多殁于疆场,运粮者常亡于途次。秦朝百姓被征发当兵,就如同去刑场被处死,于是秦王朝就征发犯罪的人去戍边,称作‘谪戍’。先是征发犯罪的官吏以及赘婿和商人充军,后来又扩大到曾有市籍经过商的人,然后又扩大到祖父母、父母曾有市籍经过商的人,最后强迫居住于闾左按规定不负担兵役的人,也去当兵。胡乱征发,被强迫当兵的人都心怀愤恨,他们遭受必死无疑的厄运,朝廷 却不给以丝毫的报偿,死于战场,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国家免收一算赋税的回报,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秦的暴政祸及自己。陈胜前去戍边,来到达大泽乡,首先为天下人做出了反秦的表率。天下人给陈胜以响应,就像流水下泄势不可挡,这是秦凭借威势强制征兵的弊端。

“匈奴人的衣食供给不依赖农耕,故而时常侵扰边境,行踪飘忽不定,时而进犯时而退去。这种流动劫掠对匈奴而言是生存之道,而中原百姓迁徙却难以割舍世代耕耘的土地。如今匈奴常在边境游牧狩猎,伺机窥探汉军守备虚实,若见守军薄弱便乘虚而入。倘若朝廷不予救援,边民将心生绝望而萌生降敌之念;若派兵驰援,兵力不足则无济于事,若调集重兵,待各郡援军长途跋涉抵达时,匈奴早已远遁。大军长期驻守边境则耗费巨大,一旦撤军匈奴又卷土重来。如此年复一年,终将耗尽中原财力,致使民生凋敝。所幸陛下心系边患,派遣将士加强防务,实为边民莫大福祉。然现今戍边士卒每年轮换,对匈奴战法习性仍知之甚少。不如选常居的人在边境安家从事农耕生产,并且用于防御匈奴入侵,利用有利地势建成高城深沟;在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镇,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口。官府先在城中修建房屋,准备农具,再召募百姓来边城居住,赦免罪名,赏给爵位,免除应募者全家的赋税劳役,并向他们提供冬夏季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生产自足时为止。如果不给边塞民众优厚的利禄,就无法使他们长期定居在这片危险困苦的土地上。匈奴入侵时,若有勇士能夺回被劫掠的财物,官府将按缴获数额折半赏赐。边民获此厚待,便会自发组织乡勇联防,与匈奴殊死搏斗。此举非为感念皇恩图报,实为保全亲族家业,兼有贪图财物之念。相较那些不谙地形又畏敌如虎的东方戍卒,这些边民御敌之效胜过万倍。陛下治下若迁徙民众充实边防,既可免除远方百姓戍边之苦,又能使边塞居民父子相守,免受匈奴掳掠之灾。如此既能惠泽后世,又可成就圣主贤名,与秦朝强征怨民戍边的做法,实有天壤之别。”

再次上书说:“陛下体恤百姓,迁徙民众充实边疆,既减轻了戍边劳役,又节省了运输开支,实乃造福黎民之举。若地方官员能切实贯彻圣上仁政,严格执行朝廷律令,对新迁百姓中的老弱多加关怀,对青壮给予优待,以诚相待而不欺凌,使先迁者安居乐业而不思故土,则贫苦百姓必心生向往,争相奔赴边塞。臣听闻古时圣王迁徙民众,必先勘测风水,品尝水质,继而规划城邑,修筑城墙,划分乡里,分配宅基,预先建造屋舍,备齐日用器具。百姓迁至新地即有房可居,有器可用,此乃民众不思故土、乐于迁居之缘由。官府还为新迁之地配备医者巫师,治病祈福。百姓婚配嫁娶,生死相扶,祖坟相依,植树养畜,屋舍周全。如此安排,正是为了让百姓能在此地长久安居。

“臣还听闻古代圣明的君主为抵御外敌入侵,在边境各县实行严密的户籍编制:每五户设为一伍,设伍长统领;每十伍组成一里,设假士管辖;每四里编为一连,由假五百统率;每十连构成一邑,由假候总领。这些官职皆从当地选拔贤能之士担任,他们既具备保卫乡里的能力,又熟悉地形地势,更体察民情民心。平时安居乡里便教导百姓习练箭术,驻守边境则传授防御之策。如此既在内部形成严密的军事组织,又能对外有效执行军事政令。百姓经严格训练后不得随意迁徙,自幼一同嬉戏,及长共同戍边。夜间作战时,闻声即可相互辨认支援;白昼交锋时,目之所及便能彼此照应。彼此间的情谊深厚,足以同生共死。朝廷再辅以重赏激励,严刑威慑,百姓自然奋勇争先。但若迁徙的百姓不够精壮,只会徒耗粮饷,无益边防;即便百姓身强力壮,若无贤能官吏治理,同样难以收效。

“陛下拒绝与匈奴和亲,我私下估计他们冬季会向南进犯;边境一旦大治,就可以重创匈奴,使他们终身不振恢复不了元气。如果想树立汉朝廷的威名,就应该在秋季匈奴刚纵兵入侵时就给以痛击;假若匈奴来犯而不能打败他们,使他们得志而去,以后就不容易降服了。”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晁错痛陈秦戍弊,进献御边迁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