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言善饰多蒙幸,刚语直陈反见疏
菑川人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我听说在尧舜那个远古时代,既没有显赫的官位也没有丰厚的赏赐,但百姓却自发地互相劝勉向善;虽然刑罚并不严苛,但民众却自觉遵守法度。这是因为当时的君主以身作则,对百姓特别讲求诚信。而到了后世,虽然设置了高官厚禄,却无法激励百姓向善;制定了严刑峻法,却仍不能制止犯罪。究其原因,在于君主自身行为不端,对百姓又缺乏诚信。由此可见,单靠重赏和严刑并不足以劝善惩恶,唯有以诚信为本,方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根据人的才能而委任的官职,就能各司其职,做好工作;抛弃无用的虚言,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可以减少对百姓的赋税;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役夫,不妨害民力,百姓就会富裕;有德的人受到重用,无德的人被罢免,朝廷就尊贵威严;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级,群臣就会明白退让的道理;判处刑罚与罪过相应,就能制止犯罪;给予奖赏与贤能相符,就能劝勉臣子。这八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天下百姓,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暴力,君主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君主,此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是百姓心甘情愿服从的;再利用奖赏及刑罚来当作辅助,百姓就不会触犯禁令了。
“我听说:气息相通则能相互感应,声律相合便可彼此呼应。如今君主在上以德义规范言行,百姓在下与君主心意相通,故而心神和谐则气息调和,气息调和则形体安泰,形体安泰则声韵谐美,声韵谐美自然促成天地祥和。于是阴阳平衡,风雨应时,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繁衍,禾苗茁壮,朱草繁茂,泽不涸竭,此乃天地和谐之至境。”
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 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
齐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辕固说:“公孙先生,你务必要学正道,必言政事,不要学邪道以媚世求荣!”儒生中有很多人毁谤辕固,辕固就告老罢官而回乡。这时,巴、蜀等四郡开凿山险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千余里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道路没有开通,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遭受炎热潮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调集军队去进攻,军费开支以万万计,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情况。公孙弘返京复命时,极力陈说开拓西南夷地区毫无益处,但武帝并未采纳他的谏言。每逢朝堂议事,公孙弘总是详尽陈述事理原委,供武帝自行裁断,从不当廷与君主争辩。武帝由此察觉他品性谦恭敦厚,且擅长论辩,既精通律令文书与行政事务,又能以儒家学说润饰政见,因而对他格外赏识,短短一年内便将其擢升为左内史。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狡猾而不够忠厚老实;他开始与我们一同商定这一条建议,如今却全都摒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