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乱世祸纲纪,圣君正道致升平

荀悦论曰:世间有三种“游”,是败坏道德的有害行为: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三是游行。树立名气声望,作威作福,结交私人党羽,用来称强于世的,称为游侠;修饰辩辞,设置诡计诈谋,周游天下以操纵时势的,称为游说;和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连党羽,扩大虚名以谋取权利,这样的人,称作游行。这三类人,都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他们伤害道德,败坏法度,迷惑民心,所以先王慎重对待。国家有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分别从事自己的职业。只要是没有从事这四类百姓所做的工作的人,就称为奸民。要是奸民没有了,自然就能够实现王道政治了。

三游的形成,都出现在末世,周、秦两代的末世尤为严重。君上不明,臣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废弛;把社会舆论的褒贬作为尊荣或困辱的依据,不去核实这些舆论的真假;根据好恶来决定利害关系,不考虑是否属实;根据喜怒决定奖赏或惩罚,不去分析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冒犯,万事全都混乱错误,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厚薄来决定怎样张口说话;负有推荐官员职责的人,估量对方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而用笔写出推荐评语;善与恶的区分,错误地受众人评价的制约;功与罪的判定,也和国法的规定相矛盾。像这样的话,就不能遵循道义去谋求利益,也无法根据道义去避开祸害。因此君子背离礼义规范,平民触犯法律禁令,人人竞相奔走钻营,逾越本分职权,破坏规章制度,追逐虚浮名利,舍弃根本德行,争抢眼前利益。轻视侍奉父兄的伦常大义,却刻意讲究接待宾客的虚礼,导致亲人之间日渐疏远,反而与外人过分亲昵,荒废修身养性的根本,一味博取众人赞誉,放弃赖以生存的农耕正业,沉迷于宴饮享乐,送礼之人挤满庭院,问候车马络绎于途,私人信函堆积超过官府文书,处理私务远多于公家事务,长此以往,卑劣风气蔓延滋长,而正道纲常却日渐衰微。所以圣明的君主执掌朝政时,统御国家,管理民众,整饬典章制度;评判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建功立业或触犯律令,而不受流言蜚语的影响,既要听取臣属的谏言,更要考察其实际作为,举荐人才时既要看其名声,更要核验其真实才干。所以言行不一的称为虚假,表里不一的称为伪善,诋毁赞誉与事实相悖的称为诬陷,议论政事违背准则的称为欺罔。虚伪的行为不许出现,诬罔的言论不得流行,有罪恶的人不能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恶过失的人不必担忧恐惧,私人请托处处碰壁,贿赂无人接受,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禁止强词夺理,杜绝不正当的智谋,斥退百家之学的纷乱,统一于圣人的最高道术,用仁爱恩惠来教育百姓,再用礼乐制度加以修饰,就会风俗稳定而达到天下大治了。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三游乱世祸纲纪,圣君正道致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