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伋陈章呼父冤,石显设局逼师死
恰好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也上书为其父呼冤。奏章交付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复查后上奏说:“萧望之以前被指控的罪行有很确凿的证据,并非诬告陷害。他却唆使儿子给皇上上书,引用《诗经》上与无罪有关的诗篇,丧失了大臣体统,实在是不敬,请逮捕审问。”弘恭、石显等了解萧望之平素气节高尚,不可能接受下狱的屈辱,因此建议说:“萧望之侥幸未受前案牵连,反而蒙陛下赐爵封地,却毫无悔过之意,心怀怨恨,指使其子上书诿过于陛下。他自恃曾为帝师,认定无论如何都不会获罪。若不令其亲尝牢狱之苦,挫其桀骜之气,则陛下将再难对臣下施以厚恩!”元帝说:“萧太傅向来性情刚烈,怎肯去坐牢?”石显等人说:“人最看重的是生命,但是萧望之被控告的,只不过是言语上的轻罪,一定不会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元帝于是同意奏请。冬季,十二月,石显等把诏书封好,交给谒者,令今让萧望之亲自拆封。同时下令太常迅速调发执金吾所属部队,包围萧望之住宅。谒者到了萧宅,召唤萧望之。萧望之就此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崇尚节操,建议萧望之自杀。萧望之仰天长叹:“我曾经立于丞相之列,而今年纪已超过六十。这么老的年纪被关进监狱,去苟且求生,岂不鄙贱?”遂呼唤朱云的字说:“游,快将药和好拿来给我,不要让我等死的时间延长!”于是饮下鸩酒,自杀身死。元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拍案说:“我原本就猜测他不会去坐牢,果真把我的好老师杀了。”这时,内官正呈上午餐,元命拒不进食,泪流满面,悲哀感动了旁边的人。于是召唤石显等责问,石显等承认当初判断错误,都摘掉官帽,叩头请罪,过了很久,事情才算了结。元帝追思哀悼萧望之,不能忘情,每年四季都派使节去他坟墓前祭祀,直到自己去世方止。
臣司马光说:汉元帝这位帝王实在令人费解,既容易受人蒙蔽,又难以醒悟。弘恭、石显构陷萧望之的阴谋诡计,有时确实难以辨别。然而元帝起初就料到萧望之不愿下狱,弘恭等人却信誓旦旦保证无虞,结果萧望之竟自尽身亡,至此二人的欺诈行径已昭然若揭。即便是资质平平的君主,此刻也该勃然大怒,严惩奸佞之臣!但汉元帝却只是痛哭流涕、废食悼师,最终仅令弘恭、石显免冠谢罪了事。如此处置,怎能震慑奸邪?这正是导致弘恭、石显日后肆无忌惮、毫无忌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