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势盛凌帝位,刘向屡陈难见闻
夏季,四月,丁卯日,任命侍中、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当时王氏家族的权势越来越盛,郡和封国的太守、国相及州刺史都出自王氏门下。五侯的弟弟们竞争奢华,行贿之人呈献的珍宝,从四面八方涌来。五侯全都通达人事,好士人,养贤才,倾财施予,互相攀比,以此为荣。宾客满门,竞相为王氏家族传播声誉。刘向对陈汤说:“如今灾祸频发,异象丛生,外戚势力却日益膨胀,长此以往必将危及刘氏社稷。臣身为皇室宗亲,世代蒙受汉室恩泽,作为历经三朝的老臣,先后侍奉过三位君主。陛下念及臣是先帝旧臣,每次召见都给予特殊礼遇。此等关乎国运之事,若臣不直言进谏,还有谁应当说呢!”于是上密封奏书,极力劝谏成帝说:“我听说,君王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的,然而却常常出现危机;没有不希望国家长存的,然而却常常亡国。这是由于君王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手段。大臣掌握权柄,主持国政,没有不危害君王的。所以《书经》说:‘臣子作威作福,就会危害君王的家族,给国家招致凶险。’孔子说:‘皇家不能支配俸禄,政事都由大夫主持,’这是危亡的征兆啊!如今王氏一族显赫至极,乘坐朱轮华盖之车者多达二十三人,腰系青紫印绶、冠饰貂蝉者更是遍布朝堂,如鱼鳞般罗列于君王左右。大将军独揽朝政大权,五侯骄奢淫逸逾越礼制,彼此勾结作威作福,动辄构陷诛杀大臣。虽行径卑劣却标榜为国尽忠,心怀私欲竟伪饰为公。他们倚仗太后尊位,利用与天子的甥舅之亲,肆意培植个人势力。朝中尚书、九卿乃至地方州牧郡守,多出自王氏门下,把持国家枢要机构,朋比为奸排除异己。凡阿谀逢迎者皆得加官晋爵,敢违逆抗争者必遭诛戮迫害。说客为其摇旗呐喊,权臣替其美言开脱,致使刘氏宗亲日益孤立衰弱。尤其对有才干的皇族成员,更刻意诋毁压制,不令其担任朝官要职,唯恐分走手中权柄。多次提起昭帝时发生的燕王、盖主之乱,使天子对宗室产生疑心,但却避讳吕氏、霍光等外戚擅权之事,不肯涉及。内心如管叔、蔡叔那样,反叛企图已经萌芽,外表却借用周公的言论。王氏兄弟占据重要位置,家族盘根错节,从上古至秦汉,外戚越分尊贵没有象王氏这样严重的。物忌太盛,太盛则必然会有非常的变异先行显现,成为预示其人将要衰微的征兆。孝昭帝时,泰山上忽然有大石矗立,上林苑枯倒的柳树复苏而起,接着昭帝驾崩,宣帝即位。如今济南王氏祖坟出现异象,墓前木桩竟抽枝展叶,不仅枝繁叶茂高过屋檐,根系更是深扎地底。此等征兆之显著,纵使是坚石自立、枯柳逢春也难以比拟。天道昭昭,两大势力难以共存,王氏与刘氏终究势不两立。倘若王氏权势稳如泰山,则陛下处境危若累卵。身为刘氏血脉,陛下肩负守护宗庙之重任,岂能坐视皇权旁落外戚之手,反令刘氏宗亲沦落为卑贱仆役?即便陛下不为自己着想,又怎样对得起宗庙?妇人本应亲近夫家而疏远娘家,如今这般局面,对皇太后而言也并非幸事。昔日孝宣皇帝不将大权交予舅父平昌侯,正是为了保护他。因此,明智之人总在福泽未至时早作谋划,在灾祸未起时先行防范。陛下应当颁布明诏,作出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决策:选拔宗室子弟担任左右近臣,亲近信任他们,采纳其合理谏言;同时疏远外戚势力,不授予国家权柄,罢免其官职令其归返府邸,效法先帝既厚待外戚又保全其宗族的做法。如此方为太后本心所愿,亦为外戚之福。这般安排下,王氏可永保爵禄传承,刘氏江山得以长治久安,正是调和内外亲族、延续汉室基业的良策。若不施行此策,昔日田氏代齐的悲剧恐将在当世重演,晋国六卿专权的祸患必再现于汉室,给后世子孙带来灾殃。此事利害昭然若揭,恳请陛下深思明察。”奏章上去后,成帝召见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他对刘向说:“你暂时不必再说了,我会考虑的!”然而最终仍不能采用刘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