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谏止昌陵奢,成帝改建复初陵

昌陵工程规划宠大、奢华,历时很久都未能完成。刘向上书说:“我听说君王必须通达天、地、人三统,明白天命可以授与的人,是很多的,并非只一姓。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孝文皇帝曾经赞美石棺椁的坚固,张释之说:‘要是里面有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算是用铜铁浇铸而成南山,人们还是会凿出裂痕。’死亡的事永远不会有完,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的话,是为文帝作长远的打算。孝文帝醒悟,于是采用薄葬。安葬使用棺椁,自黄帝开始。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坟冢都很小,葬具极简单。他们的贤臣孝子也禀承命令顺从意旨,实行薄葬,这才是令君父平安的至为忠孝的作法。孔子把母亲安葬在防,坟高四尺。延陵人季子埋葬他的儿子,隐蔽坟丘,低矮得几乎看不出来。所以说,孔子是孝子,而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而周公能友爱兄弟。他们安葬君王、父母、骨肉亲人都很简单微薄。并非草率而实行节俭,实在是为了便于实行。秦始皇安葬于骊山脚下时,将地底深处的三个泉水堵塞,封土堆筑得高耸如山。地宫内部以水银模拟江河湖海,黄金铸造凫雁翔禽,各类珍奇异宝的珍藏、机关巧设的精妙、棺椁制作的考究、宫室规模的恢弘,皆令后世难以企及。当时百姓不堪修陵劳役之苦,各地起义不断,陵墓尚未完全竣工,周章率领的百万义军已兵临骊山。后来项羽焚毁地面宫室,又有牧童持火入墓寻羊,意外引燃墓中棺椁。自古以来厚葬规格无出其右者,然而短短数年间,既遭项羽焚毁于外,又遇牧童失火于内,岂不令人扼腕叹息!因而恩德越深厚者,安葬越简陋,智慧越高深者,安葬越微薄。反而是无德又无智慧的人,安葬越奢华,坟墓也越高大,宫殿十分宏丽,必然迅速被人发掘。由此观之,明显与隐蔽的不同效果,安葬的吉祥与凶险,不是昭然可见吗?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最早营建的陵,规模很小,天下没有不称颂陛下贤明的。然而后来改迁昌陵,把低下的地方增高,堆土成山,挖掘人民的坟墓,累计达到一万多座,而又设立县邑,修建房舍,限期急迫,功时费用超过万百。让死去的人在地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愁苦,我实在觉得痛惜!如果认为死后有知,那么铲除别人坟墓,灾害恐怕无法估计;如果认为死后无知,又 何必把坟墓修得如此之大?贤能的人不会喜悦,而小民却怀无边怨恨。假定只为了使愚昧奢侈的人高兴,却又何必?请陛下上观圣明的制度,作为效法,下看秦朝灭亡的祸害,作为鉴戒。预定墓地的规模,最好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汉成帝看完奏章后颇有感触。
起初,将作大匠解万年自己妄称昌陵工程三年可竣工,结果没能实现。群臣多称这事不妥。下面有关部门议论,都说:“昌陵工程将低洼之地填土垫高,但推测地宫中的便房仍处于平地位置;由于封土需从他处运输而来,既难以确保亡魂安宁,又使陵墓表层结构不够稳固。施工期间动用士卒、刑徒、民夫及工匠数万之众,甚至以油脂为炬昼夜赶工;远赴东山采运沙土,运输耗费之巨,致使土价几与粮价相当。工程持续数载,举国上下困顿不堪。反观原先选定的初陵,凭借天然地理优势,封土皆取自本地,地势既高且广,毗邻先祖陵寝,更有十年营建根基。理应恢复初陵建制,避免百姓迁徙,方为明智之举!”秋季,七月,下诏:“朕的仁德之心坚守不牢,谋虑上对下情体恤不周,过于听信将作大匠解万年的“昌陵三年可成”的妄言,结果修建了五年,而中陵、司马殿门内仍尚未动工。天下虚耗,百姓疲劳,它处土壤环境破坏严重,却终还是没有建成;朕思及这一劳民伤财之害,心中感到忧伤。古人说:‘有错误而没有加以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朕下令撤除昌陵,恢复之前的初陵,并且不再迁移官吏百姓,让天下人心不再动摇。”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刘向谏止昌陵奢,成帝改建复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