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育陈书明废立,两宫失和动朝威

议郎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皇位继承顺序失去准则,废嫡立庶,这是圣人立法严厉禁止,也是古今绝对不能容许的事。然而当年太伯看出季历更适合继承王位,便主动退让,坚决推辞,甚至远走吴越之地。这实属特殊情形下的权宜之计,不能以常规礼法来衡量。太伯将嫡子之位让予季历,以此彰显圣明继承人的尊贵,最终使姬昌得以统一天下,其子孙延续基业长达七八百年,功业超越夏商周三王,德行臻于至善,因此被追尊为始祖,尊称太王。因此,世上一定有非常的变化,之后才会有非常的决策。汉成帝深知自己早年无子,虽考虑到晚年或可得子,但忧虑自己驾崩后幼主难以执掌朝政,国家大权必将落入太后之手。太后若骄纵专横,必会贪得无厌,恣意妄为。幼主势弱,群臣亦难俯首听命。此时若无周公般忠臣辅佐,恐将祸及社稷,扰乱天下。先帝明察陛下圣明贤德,仁孝兼备,独具慧眼,因而决意断绝求子之念,不再临幸后宫嫔妃,从根源上杜绝幼主临朝可能引发的祸患,一心要将帝位传予陛下,以保汉室宗庙永固。有些愚昧的臣子,既不能全力挽救国家的安危,制定长远大计,又不知推广圣王的恩德,遵循先帝的志向,却反复在禁宫内调查审讯,暴露宫闱的陷私生活。诬蔑先帝有惑于美色的过失,造成宠妾因妒嫉杀人。这样便大大地抹煞了先帝圣贤远见的英明,违背辜负了先帝忧国的本意!论大德,就不能被世俗的见解拘泥;立大功,无需与众人口味相同。这正是孝成皇帝高明的思维胜过众臣万万倍的原因,这也是陛下圣德广大正符合皇天选择的缘故。这岂是当世庸碌短识之臣所能理解的道理呢?况且赞美发扬遵循君父的美德,补救消除已往的过失,这是古今共同的大义。事情发生时,不在当时坚持力争,防患于未然,反而各自顺从迎合,阿谀献媚。先帝驾崩后,谥号已定,诸事皆已尘埃落定,此时却翻出无法更改的旧事,指责宫闱秘闻中那些难以明辨的过失,实在令臣痛心疾首!恳请陛下将此案交付有司审议,若确如臣所言,就当布告天下,使万民明白先帝圣明决策的缘由。否则,徒然让诽谤之辞玷污先帝陵寝,不仅会流传后世,更会远播边陲异域,近则遍传四海,这与先帝临终托付陛下的初衷相去甚远。大孝之人,贵在能继承先父遗志,善成先人未竟之业,还望陛下三思。”哀帝也认为,当年能被立为太子,赵太后出了大力,也就不再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激赵太后当年的厚恩,赵太后也倾心相结,因此太皇太后以及王氏家族都感到怨恨。

献给一切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
purfiles.com » 耿育陈书明废立,两宫失和动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