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鲍切谏斥外戚,哀帝从谏黜佞臣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的身份,回答策问说:“我听说阳尊阴卑,是上天之道。因而男子即便卑贱,仍然各自是本家之阳;女子即便尊贵,仍然是本国之阴。因此礼教明确规定‘三从’的内容。即令有文王之母的盛德,也必须依附于儿子。从前郑伯纵容母亲姜氏偏爱幼子,最终酿成叔段谋反的祸患;周襄王因母亲惠后施压,落得流亡郑国的下场。汉朝建立之初,吕后擅将朝政大权交予外戚,险些使社稷倾覆。臣观陛下躬行节俭,端正己身,志在振兴社稷,开创盛世新篇,然祥瑞未现,反有日食地震之异象。考察《春秋》记载灾异,是以景象所指示的含意作为语言,来警告世人。日食,表明阳被阴侵犯。阴为坤,坤被用来表示地,所以称‘坤’为‘土’,为‘母’,以安静为美。发生地震,是没有遵循阴所应循的轨道的明证。占验情况非常明显,我岂敢不直言此事!从前,曾参问孔子听从父命可算孝顺的道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孔子赞扬闵子骞守礼,不苟且听从父母的命令,所行之事没有非理的,所以别人无法离间他与父母及亲人的关系。如今外戚家族的子弟,不论才能高低,皆在宫中任职,占据要职。有的统领禁军,有的驻守边疆,荣宠集于一门,积聚显赫权势,实属世间罕见,乃至出现同时设立两位大司马、将军的奇观。昔日皇甫氏虽强盛,三桓虽势大,鲁国虽设三军,但与当今外戚的权势相较,实在相去甚远!恰在册封大司马、将军当日,天现日食之异象。不早不晚,偏在授官时分天象示警,足见陛下过分谦退,未能独断,屡屡奉行太后懿旨,凡太后所言无不听从,所请无不应允。外戚中有罪恶的,不受法律制裁;无功无能的,全都加封官爵。这类事情逐渐发展加剧,越积越多,陛下的过失正在于此。我想讲清这些过失,从而使圣明的天子醒悟。昔日诗人所讽、《春秋》所讥之事,皆为此类情形,恐非他故。后人观前朝旧事,常愤懑扼腕而责其过。及至己身行事,反不能如镜鉴般明察得失,自谓得当,实则谋略已谬。伏愿陛下益加励精图治,追思践祚之初,诸事皆循古制,以慰黎民之望。若此,则百姓莫不欣悦,昊天上帝与诸神亦当息怒,为何还怀疑吉祥福禄不会降临呢!”哀帝又征召孔光到公车,询问关于日食之事。授任孔光为光禄大夫,官秩中二千石,任给事中,地位仅次于丞相。当初,王莽返回封国后,闭门不见宾客,以求自保。他的次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责备王获,命他自杀。在封国三年,官吏百姓上书为王莽呼冤的,数以百计。到本年,贤良周护、宋崇等在朝廷对策时,又大大颂扬王莽的功德,为他辩冤。哀帝于是征召王莽以及平阿侯王仁回到京师,让他们侍奉太皇太后。鲍宣上书说:“陛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而事奉供养,视万民如子女般抚育。自登基以来,天象晦暗不明,地动频发,民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而今岁首元日竟现日食之异,着实令人惊惧。寻常百姓每逢朔日尚且谨防损毁器物,何况天现日食之变!陛下痛自刻责,避居偏殿理政,广开言路求谏,纠察过失,罢黜尸位素餐之外戚,起用孔光为光禄大夫,明察孙宠、息夫躬之罪而黜归封邑,遂使万民和乐,莫不欣悦。天人本自感应,人心既悦,则天怒可解。然二月丙戌之日,白虹贯日,阴云密布却无甘霖,此乃天下犹存郁结未舒,黎庶尚有怨怼未平之兆。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来与陛下无丝毫亲戚关系,可是凭着他的媚色和巧言阿谀,博取了陛下的欢心,对他赏赐没有限度,竭尽了府库的积藏,合并三座宅第赐给他,还认为太小,又拆除宫廷暴室来扩充面积。董贤和他的父亲可以坐着支使天子的使者,将作大匠为他修建宅第,连夜间为他巡逻的吏卒都得到赏赐。他家祭扫祖坟和举行聚会,都由太官供应。各地的贡献,本应当奉养一位君主,而今反而全到了董贤的家里。这难道是天意和民意吗!天意不可长久违逆,如此厚待董贤反而会害了他!若真心爱护董贤,就该替他向天地谢罪,消除举国对他的仇视,罢免其官职,遣返封地,收缴御赐器物归还官库,唯此方能保全他们父子性命。否则举国皆敌,他岂能长久安宁?孙宠、息夫躬的封地理当全部收回,以此昭示天下改过自新。应重新起用何武、师丹、彭宣、傅喜,使百姓清晰目睹政局焕然一新,顺应天意,重振朝纲,开创太平盛世。”哀帝感到非常惊奇,采纳了鲍宣的建议,征召何武、彭宣,并授任鲍宣为司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