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权谋逐外戚,太后无奈随奸谋
王莽又奏报太皇太后,让她下诏书给主管官署:因皇太后赵飞燕与其妹赵昭仪独霸后宫,阻绝其他嫔妃进御,残害皇嗣致其断绝,故将赵飞燕降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又因定陶共王太后傅氏勾结孔乡侯傅晏共谋不轨,背弃皇恩,专横擅权,罔顾法度,现贬孝哀皇后至桂宫,傅氏与丁氏族人悉数褫夺官爵,遣返原籍,傅晏则携妻孥举家流徙合浦。太皇太后唯独下诏褒奖赞扬傅喜说:“高武侯傅喜,性情端正谨严,言论和主张忠诚正直。虽然跟已故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始终不肯顺从旨意,附合邪恶,孤高耿直,严守节操,因此才被斥逐回封国。经传书不是说:‘岁寒,然后才知松柏不易凋谢。’现召傅喜回到长安,官位特进,可以定期朝见天子。”傅喜虽在外表上受到褒奖,但内心深感孤立和忧惧。以后又被遣回封国,终其天年。王莽再度降傅太后尊号为定陶共王母,将丁太后贬称丁姬。继而呈递奏章,指斥董贤父子骄纵无度,奢僭逾制,奏请抄没其家财充公,凡因董贤关系得官者尽数革职。董贤之父董恭、其弟董宽信及家眷俱被流放合浦,唯独特准董贤之母回归钜鹿故里。长安城内百姓佯装哀泣于董贤府邸前,实则伺机窃取财物。官府变卖董氏家产,所得竟达四十三亿之巨。与董贤交好的沛县官吏朱诩自劾其罪,辞去大司马府职务,购置棺椁寿衣,为董贤收殓下葬。王莽闻讯后,另立罪名诛杀朱诩。鉴于大司徒孔光乃当世大儒,历仕三朝为相,深受太皇太后敬重且天下信服,王莽对其执礼甚恭,并擢拔孔光女婿甄邯任侍中、奉车都尉。凡王莽素来厌恶之人,皆罗织罪名,拟就弹劾奏章初稿,令甄邯持交孔光,借太后懿旨迫其执行。孔光一向胆小谨慎,不敢不以自己的名义呈递。然后王莽再向太后陈述自己的意见,太后总是予以批准。于是,弹劾何武、公孙禄互相称颂保举,两个都被免去官职,何武被遣回封国。又弹劾高昌侯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剥夺董武爵位。又奏称:南郡太守毋将隆,先前担任冀州牧时,审理中山冯太后一案,冤枉陷害无辜;关内侯张由诬告皇家骨肉;中太仆史立、泰山太守丁玄,陷害人至死刑;河内太守赵昌,诬害郑崇。他们幸而遇到大赦令,可免一死,但都不适宜留住中原地区,将他们免去官职,贬为平民,放逐到合浦。中山一案,本是史立、丁玄亲自刑讯处理的,只与毋将隆联名上奏而已。王莽年轻时仰慕毋将隆,想与其结交,但毋将隆却不太接近他,王莽因此找借口把他排挤掉了。红阳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亲弟弟,虽已不在官位,但王莽因他是叔父的缘故,内心对他又尊敬又忌惮,害怕王立在太后面前可以从容谈论朝廷政事,使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就又让孔光弹劾王立的罪恶说;“从前,王立明知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却为他辩护说情,贻误朝廷。以后,又提议以官婢杨寄的私生子为皇子,大家都说:‘吕氏与少帝的局面就要又一次出现。’天下人对他的动机纷纷表示怀疑,使他难以向后世交待,完成辅立幼主的功业。请求遣送王立回封国。”太后不同意。王莽说:“如今汉室衰微,两代君主皆无子嗣继承大统,太后独力扶持幼主临朝听政,着实令人忧虑。即便竭力求取公正,以天下为先,仍恐难以服众。若因私情而违逆群臣谏言,如此行事,恐将导致臣下结党营私,祸端由此而生。不如暂且遣王立返回封国,待朝局稳定之后,再行征召还朝。”太后不得已,只好遣王立回封国。王莽胁持上下的手段,都类似于此。
于是那些依附顺从王莽的人,个个都获得升迁;而违逆他、被他记恨的人,则尽数遭到诛杀灭族。王莽以王舜、王邑为心腹重臣;令甄丰、甄邯执掌弹劾与司法刑狱;委派平晏处理机密要务;任用刘秀主管诏书起草;安排孙建统管军事事务。甄丰之子甄寻、刘秀之子刘棻,以及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等人,皆因才能出众而受王莽重用。王莽外表庄重严肃,言辞直率坦荡,每有意图,只需稍加暗示,其党羽便会心领神会,公然上奏。而王莽则故作姿态,叩首涕泣,再三推辞。通过这般手段,他既蒙蔽了太后的视听,又向朝野上下彰显了自己的谦恭诚信。
八月,王莽再次上奏太皇太后,要求废黜孝成皇后、孝哀皇后,贬为平民,遣送到成帝和哀帝的陵园守墓。当天,两位皇后都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