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伪命倾汉室,诸侯俯首叹沦亡
班固论曰:周王朝当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国,其中与王室同宗的有五十余个,此举旨在凝聚宗族力量并重用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盛衰。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政权根基深厚牢固,形成不可撼动的统治体系。因此在鼎盛时期,有周公、召公这样的贤臣辅佐朝政,以致刑罚闲置;衰落之时则出现五位霸主匡扶弱国,与周天子共守社稷。普天之下都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即便强势诸侯也不敢颠覆周室。该制度延续八百余载,直至恩泽耗尽,原先的贵族后裔虽沦为平民,仍得以安度余生。秦讥笑夏商周三代君王,自称“皇帝”,却让子弟当平民。这个政权内没有骨肉至亲辅佐,外没有藩属封国护卫,一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随之而进,也就覆亡了。所以说,周朝的统治能够超过期限,秦朝则短到没有达到期限,是国家形势造成的这种结局。
汉朝建立的初期,警觉到秦王朝覆亡的原因,是皇族的孤立,所以大封皇族子弟为王,建立九个封国。从雁门郡以东到辽阳,是燕国、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渡过黄河、济水,直到大海,是齐国、赵国。水、泗水以南,龟山、蒙山一带,是梁国、楚国。东边围绕长江、太湖,接近会稽郡,是荆国、吴国。北边与淮河附近接界,庐山、衡山一带,是淮南国。汉水之北,顺着汉水而下,九嶷山一带,是长沙国。各封国边界相接,环绕着东方、北方、南方三面边疆,外与匈奴、南越国接壤。皇帝直接控制的地区,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从江陵以西到巴郡、蜀郡,北起云中到陇西,加上京师、内史,共十五个郡。公主和列侯的食邑,大都分布在十五郡之内。而大的封国面积跨州,有几个郡那么大,数十个城镇相连,宫殿、百官制度与京师相同。对秦朝来说,可称是矫枉过正了。
即使如此,高祖创立基业,事务繁多没有闲暇,孝惠帝在位时间又很短,高后以女主身份摄理政事,而四海之内一派升平,没有叛乱的隐患,最后终于平定吕氏篡权的阴谋,成就太宗的大业,也依赖于诸侯的力量。然而这些诸侯王原本只是皇族旁支,随着世代繁衍必然势力膨胀,其中小诸侯骄纵奢侈触犯法纪,大诸侯则公然反叛招致杀身灭国之祸。因此汉文帝采取分割齐、赵等国的策略,景帝实施削夺吴、楚等国封地的措施,武帝则推行”推恩令”促使诸侯国内部分裂。经此变革,齐国被拆分为七个侯国,赵国划分为六个封地,梁国分解成五个小国,淮南国也裂变为三个区域。新封皇子为诸侯王时,其封地规模受到严格限制,最大封国也不超过十余座城池。虽然长沙、燕、代等国仍保留原有封号,但疆域已不再毗邻南北边境要地。景帝遭遇七国之乱,于是遏制诸侯的地位,减少诸侯国官员编制。武帝时有衡山王、淮南王谋反之事,于是颁布左官之律,制定附益之法。诸侯只能有供穿衣吃饭的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到了哀帝、平帝时代,封国国君都是后代苗裔,跟皇帝的血缘和亲情疏远。生长在封闭的王宫之中,不为人民所尊敬,势力与当地富翁没有什么不同。而本朝君王在位的时间短促,又一连三代没有后嗣。因此王莽知道汉家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他无所顾虑惧怕,萌生了邪恶之心。依靠太皇太后的权势,假托伊尹、周公的美名,在朝廷上作威作福,用不着走下台阶就把汉朝政权全部夺取。诈谋完成之后,王莽正式称帝,分别派遣五威将之类的官员,驾着传车急行全国,颁行符命。汉朝封国国君叩头至地,双手呈上印信,只怕落后。有些人更是歌功颂德以博取欢心,难道不令人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