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wnload]文献通考.元. 马端临撰. 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PDF

《文献通考》,全书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证三卷,分为二十四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十九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全书有“文”、“献”、“考”三种。“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马端临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知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他著作。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他从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书包括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天宝以前的内容,作者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马作者搜集新材料写成的。《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翔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文献通考)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瞻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清末阮元认为,读《资治通鉴》,已通晓历代政事;读《文献通考》,已通晓历代政典,号称“二通”。罗香林《中国通史》曰:马端临《文献通考》已于郑志(郑樵《通志》)并行,虽荟萃群英不及郑氏二十略,而详瞻处亦多可取。

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道官王寿衍访得此书进呈。此书得以流传。自刊刻以来一直得到好评。元人评价他:“行履端纯,词章雅丽,家传鼎鼐之谱,幼馆阁之储,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治国安民,特举而措之耳,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对《文献通考》颇多指责也还是肯定它:“然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按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又后人对马端临在南宋灭亡后独善其身的做法也有所批评。特别是他为了不触及元宋交兵,而把《文献通考》截断在嘉定五年(1212年),使宋代典章制度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学问渊博,晚年辞官在家专事学问,对马端临从事学术研究有很大影响。马端临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漕试得第一。两年后元军攻陷临安。宋元鼎革后,马端临即长期隐居,除短时出任慈湖、柯山两书院的山长外,余皆在家从事研究、撰著。经二十余年的努力,编撰完成史学巨著《文献通考》。

更多古籍文献欢迎访问本站置顶帖

RIPRO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purfiles.com » [New download]文献通考.元. 马端临撰. 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PDF